• 【回望“十三五”】改革創新 奮發有為 推進內涵式特色化發展

    發布時間🕵🏽‍♀️:2020-08-06瀏覽次數:310

    【開欄語】

    今年是學校“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回望過去的五年,是披荊斬棘的五年👏💆🏼‍♀️,也是碩果累累的五年。五年間,我們成功召開第八次黨代會,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五年間🤜🏻,我們順利開啟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學校事業進入跨越式發展快車道;五年間👨🏼‍🦲,我們積極推進內涵式、特色化發展,在上海高校分類評價中穩居應用研究型高校第一梯隊前列。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出發🙅🏼‍♂️。眺望,是為了錨定前行的方向🍣。為了總結過去、啟迪未來,我們推出“回望‘十三五’”專欄,通過回顧學校各項事業改革發展進程,激勵全校上下更好地擔使命、致未來✳️。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創新發展為動力。“十三五”期間,學校全面實施教育綜合改革🕚,進行了一系列具特色🧇、有成效🤦‍♀️、可推廣的改革探索🦅。“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教育教學體系改革、學科專業改革……這些實實在在的改革舉措🥝,是水滴🧑🏼‍🏭,是浪花,是河流🏊🏻‍♂️,匯聚成學校波瀾壯闊的內涵式發展新格局。

    改革創新,始終是天美平台行穩致遠的密碼。朝著建成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的發展目標💊,學校步履鏗鏘𓀎,不斷書寫改革創新的新篇章。


    打出教育教學改革“組合拳”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新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已從規模擴張全面轉向內涵式發展👩‍👦‍👦。教育部啟動實施的“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又被稱為是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革命”🆔。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先行先試,全面推進教育教學體系改革🧑‍🌾,打造人才培養質量的上理品牌🍱。

    推進計算機課程、體育競賽課程、課程思政和外語教學改革🛐🤜,探索具有理工科大學特色的人文素養教育體系……從“四課程一體系” “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到“金專金課建設”“全程式—過程化考核”,學校進行了一系列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著力破解“輕松大學”的困境👩🏿‍🎓,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十三五“期間,學校教育教學成果取得了新突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一等獎1項(參與),獲市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


    丁曉東校長參加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


    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努力不僅體現在課程建設上,更是滲透進人才培養的全鏈條。事實上,學校2018年就開展了新時代本科教育思想大討論,2019年製定《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為鼓勵優秀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更高成就🥷🏼🦖,製訂並實施“榮譽學位”項目;實施科研項目課程改革,以5個一流學科為試點,讓本科生以課程形式參與項目研究。

    這套教學教學體系改革 “組合拳”,落點是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社會行業需要👳🏿,進行“精準滴灌”💳,真正讓大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此外💬,學校以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為契機,加快教學服務、虛擬仿真教學🥦、在線開放課程中心等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積極構建“混合式教學”新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深化專業內涵建設 培養“臨場工程師”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奔騰而至,這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先導作用。五年來,學校傳承百年工程教育傳統,全面深化專業內涵建設。

    自2015年起👩🏿‍💼,完成54個專業自主評估👈🏽;2017年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10個本科專業、1個研究生專業通過德國ASIIN專業認證,7個本科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8個專業通過AACSB國際認證🙇‍♂️💃🏽。

    伴隨著本科專業評估與專業國際認證,學科整體實力提升的同時,專業特色與優勢也在逐步彰顯。2018年6月,學校“卓越工程2.0一流專業發展計劃”入選首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建設項目。2019年,13個專業入選首批一流本科專業“雙萬計劃”,其中國家級專業8個。在“新工科”專業建設背景下,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人工智能”“康復工程”等“新工科”專業🍄,進一步強化工程教育與先進製造業的緊密聯系🧛🏽‍♀️👨🏼‍⚖️。


    德國ASIIN認證專家組進校考察


    與專業內涵建設相配套的🚧,是實踐平臺的搭建👐🏽。學校獲批“深入推進長三角工程教育聯盟實踐”項目🤜🏿,將聯盟高校擴展為5所,探索長三角工程教育領域高校協作體製機製🤸🏼‍♀️,並實現“產業學院”工科專業全覆蓋👐,將科研成果和工程實例融入知識體系,培養適應新工科發展需求的“臨場工程師”。

    “十三五”期間😗,學校抓住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的重大機遇🤵🏽‍♀️,形成了以3大國際實驗室和1個特色平臺為重要載體、重點建設5大一流學科的主攻方向🆒,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進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專業內涵建設跑出了“加速度”🤣。


    “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揭牌


    “點線面”結合 打造雙創教育“升級版”

    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作為科研第一線和創意聚集地的高等學校,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創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我校一直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先鋒派”,近年來🐏,學校進一步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製定包括《天美平台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創新創業大作業實施辦法》在內的10多個創新創業教育相關文件🎎⛅️,構建了完整的升級版雙創教育的製度體系🗺🤟🏽。

    自2015級開始🧘🏻,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實施“2+1+1”的創新創業大作業。前2個學分學生可通過修讀創新創業類相關課程獲得🤞🏻,緊隨其後的1個創新大作業學分和1個創業大作業學分被稱為“黃金學分”,將高水平論文、創業項目、創新作品、競賽獲獎、專利授權等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成果納入學分認定範圍,以理論應用和創新實踐來培養並認定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李涵團隊項目獲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教學成果“‘三結合、三遞進、三協同’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獲2017年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9年獲第五屆全國“互聯網+”大賽1金1銀1銅🌩,實現上海市屬高校主賽道金獎零的突破🎢,並實現全國“挑戰杯”一等獎歷史性突破。

    學校還是國家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及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2016年學校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2017年學校入選教育部“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和“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特色廣受社會關註✅。


    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示廳


    推動跨學科“牽手” 新型科研組織模式為創新“蓄力”

    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學校積極踐行“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對接國家戰略和人民需求,打破學科之間🦸、學校之間🧑🏻‍🦽‍➡️🐭、校地之間的“圍墻”,交叉合作,聯合攻關🔴,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五年來,跨學科交叉創新結成累累碩果,醫工交叉就是其中之一👩🏻‍🦱🥱,在促進學校特色化發展的同時形成了學科新的增長點🧚‍♂️。從2017年起,學校著力推進醫工交叉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布局🪆,2019年,學校明確以醫工交叉作為學校特色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與交大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與新華、九院等開展醫工交叉科研合作並啟動項目43項。與楊浦區合作共建天美平台附屬市東醫院,開創了無臨床醫學學院的工科高校擁有附屬醫院的先例。

    將科技創新直接瞄準產業社會的實際需求👨🏿‍🍼👩‍👦,新型科研組織模式應運而生🧝‍♀️。在醫工交叉創新中心以外🚉,學校布局“人工智能+”,機器智能研究院建設初具規模。對接製造強國戰略👩‍🦱,成立“增材製造研究院”等協同創新平臺,獲批教育部太赫茲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多學科的融合協作,除了碰擦出更多的創新火花,也構建了新的人才培養體系👨‍🏭。以“醫工交叉研究生院”為例,學生在真實的醫工交叉項目中進行實戰👨🏽‍💼,一邊實踐科技創新,一邊探索工程應用,打造了醫工復合型卓越創新人才的“蓄水池”🫵🏽。


    我校和交大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


    建設技術轉移體系 打好科技創新“後半場”

    從“創新鏈”到“產業鏈”📪,技術轉移轉化被稱為科技創新的“後半場”。“十三五”期間,學校積極響應與踐行國家與上海市的系列科技成果轉化法律法規與文件,重點從製度體系、管理體系和支撐體系等方面🏄,暢通技術轉移轉化的“主動脈”和“微循環”🙎🏿。

    從需求到研發,從研發到製造,從製造到產品,學校以技術轉移工作站為抓手🤾‍♂️,發起成立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聯盟🫲,在全國範圍內👨🏼‍🦱、重點在長三角區域建設了29個技術轉移工作站。

    在技術轉移體系的重要“關節”,學校則通過搭建平臺提升服務產業的能級🙎🏻‍♀️。長於“創新鏈”的我校和交大醫學院💂🏼‍♀️,攜手工於“產業鏈”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建醫療器械創新與轉化平臺🤾🏿,打造“醫院-高校-研究院-企業-醫院”的醫療器械產業閉環。此外,學校合作推進楊浦科技園區聯合成長投資基金“星火燎原”計劃🧑‍🦯‍➡️,在克拉瑪依市建立“技術轉移分中心”。


    我校攜手滬三方共建醫療器械創新與轉化平臺


    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收益分配一直是“最後一公裏”難題。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意見22條”發布後,我校率先探索股權激勵機製改革🏂,為科技成果順利轉化開出良方,太赫茲團隊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科研團隊。學校成立“太赫茲技術研究院”🏅,通過“先投後獎”的方式,完成了無形資產作價入股創辦創新型企業的創新實踐。太赫茲科技成果轉化案例成為全國首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稅收優惠案例,並榮獲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示範獎”。

    為了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章可循,學校還配套製定了《天美平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辦法》等,成功實踐了“白板家”項目的在崗創業模式與“膠囊內窺鏡”項目的離崗創業模式🧂,充分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2019年👨‍🦯,我校成功獲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主流媒體對太赫茲科技成果轉化案例進行特別報道


    實施總會計師製度 織密內控管理“安全網”

    隨著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常態”,資金資產管理也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情況🗑:辦學資金來源渠道多元,經費使用情況多樣,那麽該如何管好高校“錢袋子”?2015年,我校率先成為總會計師製度試點單位🧛🏼‍♂️,建立健全學校內控製度體系,為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總會計師製度的實施,有大額資金流動聯簽權的“放”,也有健全學校財務管理的“管”🙇🏿‍♂️🥞。五年來🧖🏽‍♂️,學校修訂和完善了財務🐞、預算、資金🙋🏿‍♀️、資產管理等方面的規章製度,對財務工作組織程序🚶‍♀️、工作流程🫗、考核標準進行規範,夯實了學校的財務管理基石。建立了“預算編製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預算管理體製,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實現了預算管理及報銷流程由線下到線上的遷移、支付方式由現金轉為無現金的改革,提升了師生的滿意度。

    學校內控製度不斷完善,從頂層設計入手☛,圍繞經濟活動涉及的預算業務、收支業務、政府采購業務🕸、資產管理、建設項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8項業務模塊Ⓜ️,修改完善製度,進一步清晰權責界限,註重事先控製、審前防患🚶🏻,加強每一項業務在各個環節的管理和監督🐚,從根本上提升了學校內部管理水平🤵🏽。


    供稿:新聞中心

    文🐋:李卉雲

    天美平台专业提供:天美平台🤣、天美⚒、天美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天美平台欢迎您。 天美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