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溶鹽入湯”的數理化⚒, 讓學生“有理”走遍天下

發布時間:2020-08-18瀏覽次數🌏:79

“我們賴以生存的浩瀚宇宙🙅🏿‍♀️,是地方天圓?還是漫無邊際?”“化學家盧嘉錫院士滿懷‘科學救國’的熱忱👴,不畏清貧,不懼艱險💆,投身科學🩼,成績斐然。”“我們可以借助對數據和傳染病模型進行數學建模🚣‍♀️,了解新冠肺炎的傳播規律”……這些有趣且意蘊豐富的小故事竟然發生在天美平台理學院老師的課堂上!有了這些把道理裝在趣味中的“思政”小故事,一方面讓原本“枯燥乏味”的數理化課程瞬間變得生動起來,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更有鹽味”的專業課程學習中更“懂理”👩🏽‍🔧、更“講理”😓:不僅是為人處世、修身齊家的“小道理”,更是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的“大道理”🩺🧗🏻‍♂️。


加入“人文”佐料,讓物理課散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馥郁氣

“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當你聽到老師念這首詩🦼,千萬別以為走錯了教室,這是《人文物理》的課堂上,理學院童元偉老師借用對仗工整的古詩,反映世界的對稱美。童老師娓娓道來,臺下坐著的文科大學生們不僅能夠欣賞物理世界的神奇🧗🏼‍♀️🧑🏼‍💼,更體會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人文物理》課程是一門通識課,主要針對大一新生,意在讓非理工科學生對物理學有一個整體了解,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童老師潛心挖掘和充實思政育人元素,將課程內容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中華優秀文化內涵、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融合👨🏿‍🌾♟。

“在歷史長河中,有政權的興衰,有各種變革,但唯有科學探索是一直沒有停歇……我感受到了一種堅毅的可貴品質🧗🏼。”唐怡菲同學在《人文物理》課程的學習中領悟到了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在完成論文資料收集🦢、整理、寫作🧜🏿‍♀️、PPT製作✅、課程匯報的整個過程中,同學們完成了自我學習、自我蛻變、化蛹成蝶的過程,從單純地聽教師在課堂講授🚫,轉變為自我學習與分享的更深層次的過程。”童老師鼓勵學生自主選題匯報學習收獲與感知,並通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匯報材料的完備性、專業性等評定學生的綜合成績🏄🏽🙂。這一舉措獲得學生的積極回應,兩年多來,共有40余位同學參與課程優秀申報並進行論文答辯😣,取得良好效果🌒。

《人文物理》課程開設兩年多來🦶🏼,已累計挖掘、收集課程思政元素相關視頻資料超過800分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挖掘整理課程思政元素,使每一個章節甚至每一節課程中都融入思政元素,努力做到潤物細無聲。”童元偉老師說道🧑🏽‍⚕️🤸🏼‍♀️。

學生進行《人文物理》課程作業匯報


加入“校史”佐料🎸,讓化學課成為校本文化的“活”教材

“天美平台的前身是滬江大學,她的化學學科極為輝煌👮🏻‍♀️。從滬江大學走出了諸如戴立信🚶🏻‍➡️、郭慕孫🧟、侯祥麟、胡壯麒、黃葆同院士等一大批知名的化學學者和行業精英……”這是理學院繆煜清老師《人類文明與化學》的課堂💂🏼。“在課程教學中引入滬江化學史的教育🪰,更能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而且這些真實的校本文化案例,讓大學生們更有親近感,在學好化學的同時還能深入了解學校的歷史。”繆煜清老師介紹道。

早在2012年👍🏽,繆老師就開始進行滬江化學史的資料搜集、整理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他將這些內容融入到課程教學中🙍‍♂️🍥、融入到實驗室文化中👩‍❤️‍👩、融入到教學與科研團隊中👱🏼‍♂️、融入到學科建設中,培養師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校🤹🏽‍♂️、愛系、愛學科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榮譽觀念與使命意識🙋🏽🚵🏼。

“化學不是一個個被封裝的試劑,而是成為了一種傳承🧛🏼‍♀️!”姜沐陽同學在《人類文明與化學》課程的結課作業中寫道。在《人類文明與化學》課程中形成的較為完善的滬江化學史教育內容,也為《普通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專業及其相關課程提供了生動的校本思政教育素材📫。繆老師帶領年輕教師組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特色團隊,開展課程思政與三全育人實踐🙍🏼‍♀️。他們采取組織學習、教學研討、課程觀摩⏱、個別帶教等多種方式交流互鑒,凝練滬江化學史育人素材,提升教師育德能力。

繆煜清老師還帶領師生走訪滬江校友🥐,調研滬江化學史料,組織編寫《滬江化學史略》🧑🏿‍🏭。依托豐富的史料🚂,在繆老師的牽頭下🪻,學院將理科實驗中心化學實驗室走廊打造成滬江化學傑出校友墻,該樓宇文化的著力點既與師生的文化需求相一致,也與大學的精神風貌相匹配,切實發揮了大學文化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中的內化作用。

繆煜清老師在給學生上《人類文明與化學》通識課


加入“創新”佐料,讓數學課成為助力解決工程問題🥬、社會問題的金剛鉆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北宋學者歐陽修的名句,然而,為同學們講解的卻是一位數學老師。在天美平台的數學建模課堂上,老師帶領學生利用天文學知識,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分別確定“月上柳梢頭”和“人約黃昏後”發生的日期與時間,而這正是2015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一道題目。像這樣有趣的問題還有嫦娥三號軟著陸軌道設計與控製策略🍋‍🟩、世博會影響力的定量評估等。老師們引導學生從精確的數學視角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通過相關案例的講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重大工程的偉大成就、重大展會所展現的綜合國力。而運用數學建模解決“交巡警服務平臺的設置”“垃圾分類的優化”“葡萄酒的評價”等問題更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學好數學的社會價值。

“在數學基礎課教學中,將數學建模思想很好地融入課堂,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讓他們了解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我們為學生開設了《數學建模》和《數學建模競賽與實訓》公選課🍣,進一步提升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創新活動的興趣和能力🟫。”理學院章國慶老師講到。利用課余時間㊙️,理學院的老師們還對數學建模愛好者進行數學模型、建模軟件🏘、文獻查閱和論文撰寫等方面的指導和訓練👨🏽‍🎓🕣,並以數學建模社團為載體🦐,開設內容豐富的講座和研討班🧓🏽,組織學生拓展學習並參加競賽。這些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建模水平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習數學的氛圍更加濃郁;也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問題不僅是學科問題、專業問題,學好數學對於解決很多工程問題🚧、社會問題可以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

理學院學生在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


作為我校七個課程思政改革“領航學院”之一🩰🏂🏻,理學院不斷加強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打造4個領航團隊、22門示範課程👩🏻‍🦽‍➡️,涵蓋數理化所有學科和專業,培養德才兼備、具有理科思維和大數據素養的發展型人才。“我們以學科競賽為抓手,課外輔導為助力👍🏻,抓好師生共同體建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理學院副院長章國慶講到🏌️‍♂️。依托學院“格物致知💁🏻、理崇至真”的學院文化🎙,讓每一位教師在課程中找到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切入點和融合點,並落到教學中。

“作為承擔全校數理化基礎課教學的學院,其重要性體現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做好示範課程建設,學院持續開展教學競賽、集體備課😻🍵、教學質量大討論、集體閱卷🤿🤘🏿、競賽輔導🌠、班子聽課等多項措施,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理學院的顧錚先老師說過‘好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就是一種課程思政’👈🏽,下半年我們將打造理學院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挖掘更多有血有肉有感染力的課程思政案例,讓數理化課程不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公式和方程。”理學院黨委書記劉德強說道。


供稿:新聞中心

文:王博

天美平台专业提供:天美平台天美天美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天美平台欢迎您。 天美平台官網xml地圖